在智利首都圣地亚哥的一家公立医院里,医护人员正面临着一个残酷的现实:当医疗资源无法满足所有患者需求时,他们不得不做出选择——决定哪些病人能够得到救治,哪些病人只能等待。这一现象被当地医疗工作者称为‘第三墙困境’。
第一道墙是物理空间的限制。医院走廊里挤满了等待床位的患者,急诊室的担架排列得像沙丁鱼罐头。第二道墙是医疗设备的短缺,呼吸机、监护仪等关键设备数量远低于需求。而第三墙,最为残酷——这是医护人员在资源极度匮乏时不得不做出的道德选择。
‘我们正在经历医学伦理的噩梦,’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重症监护室医生坦言,‘每天我们都要面对这样的问题:这位65岁患有基础疾病的老人,和那位35岁的年轻父亲,如果只剩下一台呼吸机,应该给谁使用?’
这种困境在新冠疫情期间尤为突出,但随着智利经济下行和公共卫生预算削减,这种情况正在成为常态。医院管理层建立了一套评分系统,基于患者的生存概率、生活质量、预期寿命等因素进行量化评估,但实际操作中仍充满主观判断。
医疗伦理专家指出,这种‘医疗配给’现象暴露了公共卫生系统的深层次问题。当政府无法提供足够的医疗资源时,医护人员被迫成为‘生死判官’,这不仅造成巨大的心理创伤,也动摇了公众对医疗体系的信任。
目前,智利医疗工作者协会正在呼吁政府增加公共卫生投入,同时建立更透明的医疗资源分配机制。但在解决方案到来之前,圣地亚哥的医护人员仍将继续在‘第三墙’前做出那些令人心碎的决定。